於紐約社區報第228期2007年9月8日
內在受傷的小孩與愛自己---李宜靜

我終於察覺到我自己內在受傷的小孩是在去年五月時.

在去年的母親節時, 我的女兒給我一張她自己做母親節卡片, 用著她剛學的中文, 歪歪的寫著 ”親愛的媽媽, 祝福您母親節快樂, 愛您的心荷敬上.” 我看著她的卡片, 問她我可不可以把我的名字放在她的名字旁邊, 這張卡片就可以同時送給我的媽媽. 她欣然同意, 我們就一起在壁爐前的地上放觀音像, 母親節卡片, 一些花, 再點個蠟燭. 我們兩個雙手合十跪在地上向我過世多年的母親致意, 然後我就到廚房準備晚飯. 過了一會, 心荷到我旁邊, 問我, 我的媽媽會不會講英文, 因為她剛剛在心裏對我母親說話, 她好像聽到回答, 而且是用英文. 我很驚訝, 問她說了什麼, 她說, 她在心裏對她從未見過的阿媽說: ”宜靜是個好妻子, 好媽媽, 好女朋友,” 在那當下, 她 ”聽到” 的回答是 ”我很高興聽到你這麼說, 如果她不乖, 要打屁股.” 這分明是一個阿媽會對一個小孫女疼惜說的話. 我帶著心荷回到壁爐前, 跪下來, 我問心荷, 阿媽有沒有話要跟我說, 心荷閉上眼睛, 停了一會說: “聽你心裏的話, 不要質疑你的感覺” (Follow your heart, don’t question your feelings.) 我再問母親是否還有話要對我說, 心荷轉話: “我將會出生到另一個身體, 我們會再相聚” 我眩然欲泣.

去年五月時, 正值我生命中的一個很大的轉折點, 我作了一些重大決定. 情緒起起落落. 所以當我聽到過世的母親告訴我:“聽你心裏的話, 不要質疑你的感覺”我瞭解到我沒有做錯事, 而且, 我是無條件的被愛.

從小在臺灣, 在一個東方社會長大的我, 早已學會壓抑自己的感覺與需要. 當一個好女孩, 好女人, 我們不是都要學會付出, 愛別人, 照顧他人, 完全無私, 忘了自己嗎? 家庭, 社會, 國家, 不是都比個人重要嗎? 於是, 我真的忘了自己了, 忘了照顧與愛自己. 我甚至無法感覺到我真正的感覺, 真正的需要. 當一件事情發生時, 我忙著照顧別人的感覺, 別人的需要, 我是沒有時間去問問自己, 在這個時候的我, 是難過, 傷心, 失望, 害怕, 還是憤怒? 在這時侯的我, 需要什麼? 在每個當下, 我當然是有感覺的, 有需要的, 只是都被壓下去了, 壓到身體裏去了. 再加上各式宗教條理的”訓練,” 我早已學會”不動心.” 可是, 我是真的不動心嗎? 還是壓抑習慣了? 長期下來, 我就生病了. 身體與心理的各式各樣的毛病, 從過敏症, 氣喘, 心臟病到憂鬱症, 焦慮症. 這些所謂的文明病, 似乎也成為了正常現象.

生病, 尤其是當我有心臟病時, 我終於面對死亡, 似乎可以就在旦夕之間. 原來, 下意識的我, 是不想活了, 可是, 這顆心還想活下去, 長期壓抑, 關閉的心, 開始心跳不整, 這顆心, 跳得這麼快, 好像在告訴我, 它還想活下去. 我還年輕, 我的女兒還小, 怎麼辦呢? 我被迫去真正的面對我的生活, 我的生命. 我是把什麼東西關起來了? 原來我把心關起來了. 我不願意去面對生命中的無奈, 挫折, 我把自己的感情, 感覺, 全壓下去了, 我以為我只要繼續閉上眼睛, 繼續過我的日子, 日子還是可以過得下去的. 但是, 上天並不願意看到我這樣痛苦的過下去, 於是, “生病”這件事, 逼我打開眼睛, 重新看到我的生命.

我的生命, 是那些需要作改變? 而改變, 是需要勇氣的. 我是不是可以開始有勇氣的告訴別人與自己, 我需要的是什麼? 當別人無法滿足我的需要時, 我是不是可以尊重別人, 而自己另外想辦法, 而不是逼迫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在每個當下, 我是不是可以有勇氣的去感覺到我現在真正的感覺是什麼? 是傷心, 是害怕, 失望, 還是生氣? 我可不可以有勇氣的表達我的感覺? 說出我心裏真正想說的話? 而不是先想到別人, 害怕”傷害”到別人, 所以我寧願傷害自己, 而不說出或作出我心裏真正想要的? 還是, 我這麼渴求每個人都愛我, 喜歡我, 所以, 我寧願犧牲我自己?

我內在的那個受傷的小孩, 不知道她已經長大了, 有能力去愛護, 照顧自己了, 還不斷地渴求外界的愛. 而不愛自己的我, 我們, 就不斷的”創造”很多可以不愛自己的環境.

人是如此慣性的動物, 即使是一個不愉快, 不舒服的環境, 沒有關係, 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 就讓它繼續這樣下去. 尤其, 如果, 從小我們就習慣這樣的被對待, 被忽視, 被拒絕, 被傷害, 被罵, 或是被忽冷忽熱的對待….我們認為這才是”正常現象” 如果有人對我們”太好”, 我們反而會不習慣. 這就是為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別人的盲點而看不到自己的: 為什麼, 她要跟那個人在一起, 即使她被這麼不值的對待? 他這麼有能力, 聰明, 為什麼沒有足夠的自信, 去找一份更適合他的工作? 她明明知道這對她不好, 她為什麼還是在繼續作這件事. 所有這些”不愛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源自所有人內心深處的”受傷的小孩.”

這個”內在受傷的小孩” 就是所謂的我執 (EGO), 也許是小時候發生了一些事, 那時的我們還太小, 還不知如何去因變及保護自己, 當下似乎太難去面對了, 於是, 我們就開始學會作白日夢, 避免去面對當下, 然而一些情緒的傷害, 卻一直留著, 也許我們都已經忘記了, 可是, 這傷害卻深深地植人我們的下意識裏, 於是我們就卡在那裏了. 就這樣, 慢慢地, 造成了很多行為及感情的偏差, 如控制欲, 以言語, 情緒, 行動控制外在的環境與人來符合自己的要求, 如沒有安全感, 拼命的要討好別人, 而忘了自己的存在, 如強烈的感到羞恥或罪惡感, 於是惱羞成怒或自覺低人一等, 等等, 等等.

如果那個受傷的小孩一直都沒有被療傷, 好好的, 健康的長大, 就會造成情緒的不成熟, 也就是所謂的EQ, (情緒成熟智慧指數), 所以雖然身體已經長大了, 心理卻沒有跟著長大. 於是這個害怕, 受驚, 受傷的小孩, 一直要求外面來的愛, 而渾然不知自己事實上已經長大了, 已經有能力去照顧, 愛護自己. 因為我們不夠愛自己, 所以我們一直從外面尋求愛. 而外界的肯定, 尊重及愛是無法保永遠不變的. 外界的來來去去, 可能是愛情, 金錢, 地位, 權利, 名氣, 年輕貌美, 健康, 人際關係等等. 在這來去之間, 我們是不是可以一直無條件的愛自己?

其實, 這受傷的小孩, 在還未進入這身體之前, 就已經存在了, 是我們選擇了這個身體, 這個家庭, 這個身份, 這個生命旅程, 來愛護與治療這個長久以來受傷的小孩與學會愛自己. 在學習愛自己的過程, 生命中的各種關係, 自我, 他人, 金錢, 與健康, 自然就跟著改善了. 人, 是可以快樂的, 健康的, 過日子.